首页 |
新闻 河南 国内 国际 财经 文化 法治 旅游 视频 城市 娱乐 时尚 汽车 房产 健康 生活

齐翔腾达将实现上市以来最大业绩增幅 同比增长最高或达190%


来源:

评论

1月18日,齐翔腾达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司预计2016年1-12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2亿至5.34亿元,同比增长140%至190%。

记者查阅年报发现,齐翔腾达自2010年上市以来,2016年业绩预增幅度为历年最高。预增公告对公司股价构成特大利好,化工新材料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26.85%,公司2016Q4净利润环比上季度增长58.58%至135.78%。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受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和产能扩增影响,盈利能力同比提高。

雪松控股于去年底成功入主齐翔腾达,将后者纳入庞大产业版图,成为旗下第一家上市公司平台。市场猜测有望凭借其强大的产业基础与运营能力,有效地进行战略整合与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甲乙酮满产满销 券商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齐翔腾达是国内碳四综合利用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甲乙酮生产企业。公司自上市以来不断完善碳四产业链布局,走外延式发展和内升式增长并重的道路。

图 齐翔腾达厂貌

数据显示,齐翔腾达目前拥有年化35万吨MTBE、20 万吨甲乙酮、15万吨顺酐、20 万吨异辛烷、15 万吨丁二烯、5 万吨顺丁橡胶产能。原料采购及产品规模优势明显,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运行进行中低速增长阶段后,全行业开工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公司主要产品依然保持满负荷生产,体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

生意社数据显示,丁二烯、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最新价格均创半年来新高,其中丁二烯价格涨幅达163.95%,利好齐翔腾达主营业务增长。

受行业利好,齐翔腾达作为碳四产业链深加工龙头则较早锁定预期收益。

国联证券研报分析称,2017年随着美国乙烷出口设施的建成,欧洲、印度等地区也将逐渐采用乙烷-乙烯路线,乙烷裂解生产乙烯具有成本优势,预计新项目一经投产便会满产;此外,我国将于明年新上约197万吨煤-烯烃-聚乙烯项目。新上乙烯项目将会对石脑油路线造成冲击,致使丁二烯供应收缩,支撑价格上涨。

民生证券研报称“判断公司业绩在主营产品涨价及新产能投放下将持续环比改善,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得益于行业利好和公司自身的规模优势,2016年大幅预增消息披露后,在雪球等投资者社区,有长期关注齐翔腾达的投资者猜测2017Q1利润预测底线是3亿,全年12亿。

雪松控股入主后,战略协同效应引关注

去年底,雪松控股以48亿元现金收购齐翔腾达,并进而触发52亿元要约收购,创当年A股记录。

在创造记录的背后,市场一直在关注雪松控股入主后所引发的战略协同效应。

以“创享商业新生态”为商业愿景的雪松控股,旗下产业深耕房地产、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金融、金融投资等行业,目前已在各领域确立了相对领先的行业地位。

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雪松控股以593亿元营收跻身50强。日前,“广州黄埔发布”(广州黄埔区官方新媒体平台)披露,雪松控股2016年仅在该区实现220亿元营收,进一步激发市场对雪松控股“重构产业价值”战略方向的认同。

记者调查发现,雪松控股庞大的产业集团几乎全部围绕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展开,其中服务大宗商品闭环供应链管理的供应链板块发展颇为迅猛,2015年旗下供通云实现年营业收入200余亿元。2016年数据虽尚未披露,不过从全球供应链管理市场增长及雪松控股在行业中的地位来看仍具有较大想象空间。

在消费端升级速度加快、传统企业供给侧改革压力愈重的当下,快速推进多元化战略,又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的企业并不多见,也尤为市场所关注。“实业为本”、“重构价值”、“敢做少数派”,这些都成为雪松控股的标签,而雪松控股在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两端发力的同时,仍然恪守着“不做野蛮人,要做门口的信使”这一重大原则。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于去年底发声“不做野蛮人,要做门口的信使”,他表示“信使,则是给困境中的实业带来信心与活力,通过金融、移动互联网、产业升维等复杂协调的方法,用金融守实业,真正助力中国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

在达成齐翔腾达收购之后,张劲曾在多个场合公开声称,“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齐翔腾达将成为从原油到碳四贯穿全产业链的世界级企业,而我们通过优化产业运营也将得到丰厚回报。”

“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动作,目的很单纯,就是持续推动旗下各个优势产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张劲表示雪松控股将以金融守实业,“中国已经到了告别‘实业空心化’的时候,本土的实业资本崛起,将调大实业增长的阀门。”

公开信息表明,雪松控股近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而收购齐翔腾达更是让雪松控股打通资本市场路径,未来,为齐翔腾达注入活力的同时,雪松控股的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亦将进一步增强,成为“以金融守实业”商业逻辑排头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