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饿了么宣布3月为平台的“食品安全月”,将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31天的食品安全自查自纠工作,重拳打击存量中的套证、假证违规商家,加大对商家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罚力度,并在月内定期公示一批被清理的商家名单,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权和知情权。
将3月定为“食品安全月”,一方面是为迎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响应社会各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热情;另一方面,春节假期后的3月一直被认为是外卖市场交易量回升的“开年月”,在这个时点启动“食品安全月”,对外卖平台全年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也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食品安全月内,饿了么将出动数千人的品控及市场队伍,对平台100万商家开展食品安全飞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且不限于经营资质、食材品质、操作规范等,出现资质不全或食材过期等严重食安问题的,一票否决,马上下线;曾有食安问题前科且重犯的,从平台上永久除名。行动中被清理的商家,将定期由平台向社会公示。
去年3月,饿了么同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食安行动,在过去一年显著改善网络外卖食安形势。截止去年底,平台主动核查下线与接到投诉下线的违规商家比例高达36:1,自查自纠比率达97%;在申请开店环节,饿了么也拦截了占总申请数近30%的违规餐厅,守住食品安全第一关。
数据背后,是平台食安治理能力的飞跃。饿了么七大举措去年3月推出以来,均得到有效落实和延伸发展。
七大举措中的商家资质审核环节,去年是企业内部三部门联合审核,如今饿了么更引入检测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以第三方身份实地考察商家资质,截至目前已协助清理超过5万家违规商户;政企双方互通数据的创新监管方式,则从上海扩展到了北京、广州、深圳等十多个城市,基本覆盖了网络订餐重点区域;消费者能切身体会到的创新产品——食安保,赔付响应时间也从原有的24小时缩短到2小时。
据统计,饿了么上曾发起食品安全投诉的用户,其投诉后的复购率普遍高于投诉前,反映高效的平台食安投诉处置流程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七大举措以外,饿了么还在不断探索完善食安管理体系。去年6月,饿了么建立了业内首个食品安全一级部门,独立监督平台食品安全事务;今年初,饿了么还在业内率先推出“食安服务”APP,除可供商家学习食安知识,还能为监管部门实时同步平台上违规和存在食安风险的商户名单;在配送环节,饿了么也研发了60摄氏度恒温外卖箱、食品外包装封签等物资。
除严打违规商家,在食品安全月内,饿了么也将加快升级各项食安措施。如商家评分体系,将在现有的“服务态度”和“商品评分”外,新增“食品安全”一项。为推进食品安全行业共治,在有关部门引导下,饿了么还计划牵头成立“网络餐饮服务行业协会”,订立商家准入、即时配送等多项行业标准。
饿了么CEO张旭豪称,“客户中心”的理念在饿了么企业价值观中居显要位置,除了消费者的利益,饿了么没有其他核心利益,2017年的食品安全治理只会比去年更严、更快、更有效。但运动式打击不会也不应是食品安全管理常态,“食品安全月”不仅是“食品安全治理月”,更应是“食品安全教育月”,饿了么将通过雷厉风行的行动在企业内部、100万平台商家乃至外卖产业链上下游强化食品安全意识,根本改善食品安全局面。
据相关统计,2016年外卖订单量高达33亿单,外卖已成为国人继堂食、做饭后第三种常规就餐方式,同时亦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三块前沿阵地。由于外卖的消费集中度和互联网化程度都比其他两种就餐方式高,这亦是最有希望成为食品安全标杆的领域。作为其中的关键角色,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持续不断的创新,预计将继续为中国食品安全整体形势带来积极变化。